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1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热点透视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约束、支持策略及培育路径优化

郭晓鸣;王璐;1-9


社会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基础、路径与提升策略

聂建亮;吴玉锋;10-17


土地问题

承包期内农户承包地不能调整吗?

孟光辉;安康;李永坤;18-27


承包地“三权分置”理论与实践再辨析

付磊;陈永正;杨渝南;28-36


城乡融合视角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价值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

商梦雅;李江;37-45


农村“一户一宅”的改革探索、遗留问题与完善对策——基于江西省余江区宅基地试点改革的考察

余永和;赵凤鸣;46-54


农民收入与消费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服务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吗?

刘浩;刘宇荧;傅新红;55-62


渔民增收视角下休闲渔业产业融合空间分异研究

张娟;郑建明;汤澍;63-71


农村生态环境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张康洁;于法稳;尹昌斌;72-80


中国农户的农药施用存在邻里效应吗?——基于1113个稻农的实证分析

孙生阳;胡瑞法;张超;81-89


“面子”还是“里子”: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对外出务工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的影响

李芬妮;张俊飚;90-98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区域差异分析及优化路径

周静;99-108


博士硕士论坛

混合治理:城市化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刘丽娟;聂君宇;109-116


农业现代化

农户与农业技术扩散有机衔接的网络路径演变

姚辉;赵础昊;高启杰;117-125


场域视角下农户农田灌溉行为的结构性限制分析

徐晓鹏;126-135


社交平台嵌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任机制构建研究

刘敏;张社梅;杨锦秀;136-144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约束、支持策略及培育路径优化

郭晓鸣  1王璐2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由身份属性向职业属性的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较为普遍地面临着政策资源分割、培训方式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对小农户的带动不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等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发展。本文以四川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改革试点为例,深入剖析彭山区、丹棱县的地方性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制度配套和政策供给的双重支撑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良性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基础、路径与提升策略

聂建亮  吴玉锋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社会保障的功能天然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相契合,有助于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困境和土地困境,并成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曾长期滞后于城镇,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奠定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将影响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应将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在结构、水平、管理三个维度入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承包期内农户承包地不能调整吗?

孟光辉1  安康2  李永坤2

1. 山东省“三农”省情调研中心  2.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一般认为,基于长久不变的政策动机,农户承包地在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不能随意变动,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既然以合同关系进行定位,在承包期限、地块位置、承包条件等方面,法律并不禁止双方的合意调整。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通过协商一致完成土地的合理调整,既有现行法律制度逻辑的支撑.更有广泛而深刻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一方面可以完成对村集体内各方主体利益的调和,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农用地的市场调控。虽然目前该方法在实践中推行仍然有较大的难度,但的确契合了农村改革方向和社会发展现实,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承包地“三权分置”理论与实践再辨析

付磊1,2  陈永正1  杨渝南3

1.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2.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使承包经营权不断强化,集体所有权被虚置。建立在该产权构造基础上的"三权分置"改革遭遇了实践困境,证明固守承包经营权派生经营权的逻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瓶颈。崇州农业共营制、塘约道路、南海模式等改革案例已经突破了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经营权的递进派生逻辑,实现了三权的重组。改革的重点应该聚焦在以集体所有权重构为基础的"统"的作用发挥,做实集体所有权功能,实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的实物形态向注重价值形态转变,改变经营权的派生路径,这是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坚持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提出完善集体所有权的法理构造、厘清集体经济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责权边界、建立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和配套措施保障的政策建议。

 

城乡融合视角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价值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

商梦雅1  李江2

1.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2.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

摘要: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以使用权流转为着力点,要实现宅基地的合理配置依赖于使用权的流转。运用法经济学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目标,在构建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体系过程中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契合点,创建市场交易机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借助资源匹配化解农村发展要素的短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第一,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各项权利的立法工作;第二,构建完善的宅基地产权制度;第三,坚持价值选择防范路径内卷化:第四,规范现代化的宅基地管理体系;第五,建设全方位的配套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自然过渡,加快乡村经济振兴,助推城乡融合。

 

农村“一户一宅”的改革探索、遗留问题与完善对策——基于江西省余江区宅基地试点改革的考察

余永和1  赵凤鸣2

1.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江西省余江区启动"三块地"试点改革以来,在"一户一宅"探索实践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明确界定了"一户一宅"的具体标准,分类处置了违反"一户一宅"原则的情况,正式实施了宅基地有偿使用与退出制度,当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宅基地审批方面未能充分保障妇女的权益、宅基地清理方面未能平衡"一户一宅"农民的利益、宅基地有偿使用方面未能建立动态灵活的制度等。因此,今后理应在"三权分置"框架下完善"一户一宅"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尽量保障男女平等与户际公平的宅基地资格权,另一方面要尽早构建宅基地有偿使用到有序退出的衔接机制,使得"相对变动的户"与"相对静止的宅"相适应,确保"一户一宅"真正落到实处。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服务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吗?

刘浩1  刘宇荧1  傅新红2

1.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检验农民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小农户的增收效应,本文构建了农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服务采纳行为影响农户收入的分析框架,研究从标准化生产视角考察农民合作社的增收效应,并验证了标准化生产通过促进销售服务进而增加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利用四川省18个区县507位成员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SM模型、逐步检验法和Sobel检验法检验相关假设。结果表明:相较于非采纳农户,采纳了农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服务的农户农业收入显著提高;农民合作社销售服务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建议激励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和鼓励农民合作社拓展销售业务以促进农户增收。

 

渔民增收视角下休闲渔业产业融合空间分异研究

张娟1,2  郑建明1  汤澍2

1. 上海海洋大学  2. 金陵科技学院

摘要:休闲渔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将增强休闲渔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融合推进过程中,休闲渔业产业融合与渔民增收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且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空间差异。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应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判断了休闲渔业产业融合与渔民增收的U型关系:区分了中国休闲渔业产业融合空间分异状态。研究结果表明:U型关系的拐点处,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指数约为0.7;29个省份可分成5型,大多数省份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指数小于0.7。这一结论将有助于认识休闲渔业产业融合与渔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为休闲渔业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见解。因此,本文提出创新休闲渔业融合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适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张康洁1  于法稳1  尹昌斌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吉林、湖北、安徽四省1487户稻农为样本,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和多元处理效应MTE模型,引入绿色认知和政府宣传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相比传统市场交易模式,纵向协作模式和横向合作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具有正向显著作用,且横向合作模式作用更明显;稻农绿色认知在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采纳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采纳度的影响可通过绿色认知来传导实现;政府宣传在绿色认知与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水稻种植面积、角色示范和政府监管等因素也均对绿色生产采纳度带来积极作用。因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不断提升稻农组织化程度,激励农户选择紧密性强的产业组织模式,同时,不断提高稻农绿色认知水平,并重视邻里示范和政府宣传、监管作用。

 

中国农户的农药施用存在邻里效应吗?——基于1113个稻农的实证分析

孙生阳1  胡瑞法2  张超3

1.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2.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3.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采用对贵州、湖北、江苏和浙江1113个水稻农户的调查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农户农药施用的邻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农药施用量受到其邻里农户农药施用量的显著正向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并从农户杀虫剂施用量的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得到一致性结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年龄在55岁以下和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农户来说,邻里效应对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技术培训和农药价格对农户的农药施用量也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邻里效应对农户农药施用的影响,重点引导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在生产中科学适量施用农药,并利用邻里效应来发挥其引导其他农户在水稻生产中农药施用量的降低。第二,政府部门应制定差异化的农药施用技术培训方案,关注不同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农户的农药施用技术服务需求。第三,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价格措施干预农户的农药施用量。

 

“面子”还是“里子”: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对外出务工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的影响

李芬妮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外出务工农户作为现阶段乃至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力量,在"十四五"规划提出"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探究其参与村庄建设的驱动力至关重要。基于湖北省707份外出务工农户数据,以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为例,利用OLS估计与优势分析法,从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双重视角,探讨了不同激励方式对外出务工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洽理的影响,并由此回答了推动外出务工农户做出参与决策究竟是"面子"还是"里子"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均能推动外出务工农户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治理,二者还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在影响外出务工农户做出参与决策上,经济激励是首要因素,声誉激励的影响亦不容小觑。换而言之,"里子"是激发外出务工农户选择参与的关键出发点,"面子"亦是促使其参与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声誉激励、经济激励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区域差异分析及优化路径

周静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1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经济增长四个方面构建包括12个具体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中,长江中上游省(市)农业绿色发展速度最快,贵州、江西、湖北、重庆、云南、安徽年均增长率超过长江经济带的平均水平。文中提出由于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较大,应注重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本土化,凸显农业的多功能性。

 

混合治理:城市化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刘丽娟  聂君宇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过渡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基层治理单元,处于由乡到城、由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换中。原有的村庄社会形态处于快速重组和剧烈变迁的过程当中,因而过渡型社区具有社区人口结构异质化、社区经济结构非农化、社区发展动态化、治理事务多重化等特征。为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社区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与乡村治理体制两种体制的治理资源与规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两种治理因素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混合治理模式,实现了过渡时期社区的有效治理。T村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说明了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基层治理主体具有能动性,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社会基础变迁的客观环境中,行动者通过自身行动策略再造秩序与规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城乡二元结构并非对立关系,融合了城乡两种体制的治理因素的混合治理模式有效匹配了过渡型社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因而,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应充分考虑过渡型社区的城乡交织的社会形态,采取与其治理需求相匹配的基层治理体制。

 

农户与农业技术扩散有机衔接的网络路径演变

姚辉1  赵础昊2  高启杰1

1.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强调突破核心农业技术,而非核心农业技术在"产学研用"中的高效流动、运用、转化亦同样重要,以农户为例,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农户间高效扩散,其重要性、经济价值不亚于突破核心农业技术。然而,一项农业技术在不同农户间的扩散进程差异较大,由于不同农户的农业技术认知差异较大,尤其是地处偏僻、缺乏组织性的农户,较难实现与现代农业技术直接对接。作为影响农户与农业技术扩散有机衔接的两大关键网络渠道因素,社会网络、知识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较大,对农户间农业技术知识流动的作用关系、传导路径差异很大,而且农业技术知识在不同时期农户间的流动方式也不同,需要研究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在不同时期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优越性,总结我国不同时期农业技术扩散的网络渠道使用,并明确指出未来农户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衔接的网络路径使用。


场域视角下农户农田灌溉行为的结构性限制分析

徐晓鹏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对中国6省6村农田灌溉变迁的实地调查,从场域视角深入分析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之间的互动及关系网络对农户农田灌溉行为产生的结构性限制。研究发现,集体经济时期,国家力量曾帮助农村社区构建起有效的农田灌溉体系。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国家力量的退出导致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户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并致使农田灌溉体系丧失发展的根基。同时,市场力量则把农田灌溉设备从"现代农业技术包"中剥离,致使其无法充分实现商品化。虽然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被认为能够帮助农户突破场域的结构性限制,但是,受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治理能力的制约,其也陷入发展困境。总体来看,虽然农户是农田灌溉的主体,但是,资本匮乏、惯习迟滞和逐利逻辑等因素则导致他们的农田灌溉行为受到场域的结构性限制,并导致农田灌溉行动中出现"公地悲剧"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农田灌溉已经陷入"治理性干旱",发展路径远在技术之外。只有帮助农户提升行动能力、积累有效资本和形成新惯习.才能帮助他们突破场域的结构性限制,并重塑他们在农田灌溉体系发展中的主体性。

 

社交平台嵌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任机制构建研究

刘敏1  张社梅  2杨锦秀1

1.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发展了食品信任的理论内涵,结合社交平台嵌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特点.搭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任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并借助农户采取微信营销实现生产经营转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分析从微观经营主体角度绿色生产转型的真正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发现:(1)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真正困境是优质优价机制失灵和农消信任缺失,市场端的优质不优价和对立隔绝的"生产—消费"关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障碍。(2)社交平台通过充当科学技术媒介、信息交互场所以及人际运作场域三种方式嵌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嵌入方式由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向关系嵌入逐渐演进。(3)社交平台嵌入背景下,农户可通过引入规则、公开信息以及关系运作等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制度信任、认知信任和人际信任,信任机制与嵌入过程存在着递进演化路径。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1年第11期目录【转】

  2. 《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3.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CAER 2022年第14卷第1期目录【转】

  4.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转】

  5. JEEM 2022年第111卷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